而這許許多多的工程讓我的故鄉遠離土石流的威脅,甚至在八八水災時也發揮了極大的功效。在這些工程中,最重要的是採用很多生態工法,希望維持人與萬物的共存共榮,所以土石流園區也成為故鄉最重要的賞螢地點。十五年了,水泥化工程的減少,讓整個生物多樣性的物種在這塊土地上更欣欣向榮。
但最近看到農村再生的生態工法,是倒退不知道幾年,設計者不懂生態工法,承辦也不懂,都是水泥化,多孔隙多是水泥,生態池防水也是水泥,而且完工一年了,也只是一個乾涸的水泥池,什麼都沒有,水泥未來是永久性的廢棄物,當初接受我們觀念去水泥化的人,如今安在,時代在進步,知識想法也在變,但為何會回到過去,是何原因。
台灣現在很多的社區都說種土肉桂,是欺騙社區不懂,還是包商不懂,承辦也不認識土肉桂,到處外來種的陰香,去取代原來想要種植的土肉桂。在雲林有多少陰香種在社區,台灣又有多少,官員你們可知道。
前幾天日本京都大學的鬼塚博士跟我談到一個問題,為何台灣的農村會有許多的小公園,他們在日本的農村是看不到的,我只能說因為你去看的都是樣板社區,有很多人要去參觀學習,所以建設了許多公園美化,我們談到的農村是要自然,屬於自己的文化,自己的特色,農村裡的大樹下,在夏天有許多人去乘涼聊天,甚至泡茶下棋,這才是真的屬於農村的面貌。小公園因為是農地,受限於農發條例,也不能有涼亭,只是美化,不能遮蔭避暑,實際效益不大。
15年前的生態工法 |
完工1年沒有任何生物的水泥生態池 |
現在的水泥生態工法 |
2者都有的不同時期生態工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