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裡早期的農業是隨著時代在轉變,小時候家裡是水梯田與坡地的果樹種植,後來外銷竹筍的發展,讓全村幾乎都轉作成麻竹筍,接著竹筍沒落,檳榔就大量興起,直到九二一之後,咖啡跟檳榔幾乎就是雜作比較多。
其實台灣的農民適應性是很強,而且非常認命的一群,但要改變許多措施,農民才有未來,才能有尊嚴,甚至增加收入,讓更多人願意投入農業的市場。農作物容易受到不懂媒體的報導,讓農民的心血,一夕之間損失惨重,農民的苦,不知何處去申訴,最近從鳳梨到芒果都是這樣的結果。
台灣的農業的未來,要重新個規劃出更好的通路,不是被少數人控制,予取予求,菜土菜金,所以農夫市集與道之驛,都是可以執行的方向,讓農民增加收益,而且農民要為自己生產的作物負責。所以相對生產履歷與友善環境的耕種是未來台灣農業最重要的方式。
生產履歷就是生產者對消費者的負責態度,可以確保生產品質,並提高生產價值。而友善環境的耕作方式,是對環境與產品的負責,降低農藥使用,無農藥殘留的檢驗,都是可以讓消費者增加信心,以日本越光米為例,它們的包裝上面就是寫著減少農藥使用,是安全用藥的方式,而且農藥零檢出,甚至還要有生產者的姓名與連絡方式,這是對消費者的保證與生產者的榮譽與信心,這是台灣未來該走的路。
而且台灣每年的稻米食用量年年降低,而五穀雜糧則逐漸增加,這也是台灣的糧食自給率偏低的原因,所以政府部門是該強化研究適合台灣環境的雜糧類食物,而且技術輔導,而不是要仰賴進口,讓台灣的農業也走向多元發展,讓農民有更高的收益,這才是農業的未來。
台灣的食品作物,檢驗比較流於形式,不然就不會有許多的食安問題,負責認證的單位均缺乏公信力,幾乎都是民間組織,從有機到GMP,到食品評鑑,真正懂的人根本不會去相信這些檢驗 ,以台灣的環境,有機老實說是非常困難的,台灣的空氣水存在多少汙染,當雨下時,我們空氣中的重金屬隨雨水到田園,就算不下雨,晚上的露水還是會讓空氣下沉,汙染一樣發生,我們對重金屬檢測幾乎不多,化學物質更是沒有,所以我比較贊成是友善環境的耕作與生產履歷的耕作,這樣可以增加生產者的獲利,消費者的信心,去創造雙贏,但最重要的是政府要有心,強化改善通路,讓產地與消費者之間的價差不致於太大,讓消費者更有心使用國產農產品,這才是台灣農業未來發展的主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