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8日 星期三

歲末感想-走過方知不足

       轉眼又虛長一歲,雖然有很多夢想,但夢想離我好遠好遠,雖有螢螢之光指引,但很快就破滅了,到頭來還是一事無成,明年開始應該放棄夢想,回到現實世界中,認清自己的能力與本份,好好的做自己就好。
      走過方知不足,這應該是今年最大的體會吧!從別人身上看到跟自己深深的感觸與認識,這兩年走了一些地方,也參考別人的生態旅遊,我看到的就是只有一個字,那就是敢,敢如何賺錢,敢如何胡言亂語,幾乎把所有客人都當白痴,什麼都不會,不知道的也都亂講,反正時間到了就能收費一樣。
        而自己更是不認真,一條溪走過十年,沒有千次至少也超過幾百次了,到現在還是有許多認識不完的生物,植被,石頭與岩層,小時候最常見的錐螺,初吻蝦虎,竟也沒有細心的注意到,看到的都是大型的生物與大石頭,石頭種類何其多,但就是認識那幾種,在溪流上斷層擦痕的石頭何其多,也未曾好好教育孩子,有時候想想,真的是愧對上游的斷層帶。在夜間觀察時,紅娘華捕食腹斑蛙的感動比看到蛇類捕食蛙類還要讓人震撼。因為學習的少,在華山每年都會看到以前沒看過的蜻蜓,應該自己的專注力與觀察力太差的原故。走在大尖山的10-5步道上,不同的季節有不同的風情,不同的物種,更需要時間去認識學習。
       

希望明年,可以用學習者的角度去看待這塊土地,加強自己的能力,讓來這裡參與活動的人,真的是有一點點的收獲,不要只是錢交了,快樂的玩,然後平安回家。






2016年12月4日 星期日

殖民的台灣咖啡史

       台灣咖啡的由來,應該要從最早的滬尾,雞龍,台南,打狗的通商口岸開放開始造成,所以英國人在1884年從菲律賓引進,種植於三俠附近,所以這也是網路搜尋到為何是1884年的原因。日本因覬覦台灣的重要地位,藉著1871年琉球漁民因颱風漂流到台灣,被排灣族出草而死亡,而於1874年發動牡丹事件,
     1876年福建巡撫丁日昌統理台灣事務,為推行撫番政策,於1877年3月頒佈撫番開山善後章程二十一條款,希望番人漢化,所以茶葉、棉花、桐樹、檀木、以及麻、豆、咖啡之屬,以利增加經濟收入,相信這應該歷史文件中最早台灣咖啡的種植歷史。
       而台灣為推動現代化,找了二個美國鑽油技師來台灣,在苗栗出磺坑鑽取石油,而在1877年11月24日在台南買了咖啡,而在同年的12月22日記錄第二次買咖啡等食物回家,回到家才知家裡遭受小偷,煮熟的鴨子跟雞各飛掉一隻,而第三次是1878年10月1日在大稻程,買了日常用品跟咖啡並拜訪馬偕牧師,這是美國油匠在台灣的日記史實。
       日本自明治維新之後,國力大增,所以在1871年將清朝的藩屬國琉球群島併入日本領土,清朝政府也毫無作為,接著就藉琉球漁民事件攻打台灣的牡丹事件,這是日本第一次跟中國的開戰,後來日本就跟隨歐美洲列強開始對中國產生更大的野心,終於在1895年的甲午戰爭中對清朝與取與求,佔領整個台灣澎湖。
日本因為明治維新讓國力強大,所以西方的生活習慣與生活方式有強烈的模仿,所以咖啡在日本也就行成一種高貴的時尚。1895年甲午戰爭之後,日本開始治理台灣,因為咖啡屬於熱帶植物,日本本身無法生產,所以在1902年於恆春設立熱帶植物殖育場,開始試種咖啡,然後慢慢推廣成經濟作物,到達明治四十年時候在東京的勸業博覽會展出,所以到此時可以確定咖啡已經是重要的農產品。
       而天皇咖啡是否有其事,是古坑還是其他地方,還是謠言。根據台灣總督府殖產局於1929年出版的咖啡一書中,確時記錄了在大正四年,天皇的御典中,國內農產品就有咖啡,來提供所有賓客的飲品之一,但很可惜的不是古坑咖啡,而是台灣恆春咖啡。
那古坑咖啡又在何時開始大量種植,遠因應該是在1912年三菱製紙會社引起的林杞埔事件,最後在1918年農事試驗場嘉義支場成立之後,也以熱帶園藝農作為主研究,並配合圖南株式會社1932年成立,完全接受三菱製紙會社的債務之後才開始種植,而於1930年代大量種植。
     當初在1939年在古坑崁頭厝的六斗坑設置種苗場,種植面積就高達二十一公頃,收成主要銷售到台北與嘉義的通路商,1929年,台灣總督府殖產局出版咖啡一書,1933年台灣農事報有咖啡在台灣的栽培歷史。而古坑咖啡終於在重點咖啡的努力下成為2016的台灣國宴咖啡。

顯示更多心情
留言




2016年12月1日 星期四

超越自己親吻山林

      登大尖山的路很多,為何建議選擇最困難的,挑戰度最高的路,因為我希望你們能超越自己,更親吻到山林的美與好,雖然你們都還小,但已經習慣土地的味道,但山林的味道更是值得去親吻體驗。,現在保有比較原始的有從華山教育農園走10-5步道與山豬湖走二尖山到大尖山的步道,而最差的應該是華山4-1步道,從龜仔頭上二尖山到大尖山的步道,一個完全沒有知識亂七八糟的施工,上下走起來都不會很舒服。當然如果體力不好的還可以選擇後棟仔走挑筍古道或從太平方向登頂。
       10-5步道起於華山教育農園旁,那區生物多樣性非常好,蛙、蛇、螢火蟲、大赤鼯鼠、蜻蜓、蝴蝶、鳥類種類甚多,是值得日夜都在觀察記錄的好地方。
從大茶壺旁的10-5步道上山,開始就是看不到盡頭的階梯,但兩旁的檳榔園,因為農藥使用機率不高,所以還是有很多物種的食材,野花更提供了蜜蜂與蝴蝶的蜜源植物,所以只要用愉悅的心情,欣賞大自然的美好,不求快,走起來還是很舒服的。
       當走完第一階段時,會碰到橫向的產業道路,我習慣在那裡休息,走向右邊,往下可以俯覽山下風光,仰望則可以看到快高聳入雲的大尖山,更可以看到觀音石,觀音石下方與岩壁有許多的擬蕨類萬年松,觀音石早期常有顯靈的傳說,聞聲救苦,日治時期日方曾想炸燬,後來傳說飛離觀音石,落腳在斗六湖山巖,受萬民香火。接著在往上的步道上,沿途植被都不錯,前段蝶況很好,有機會還能記錄到同種蝴蝶的四個階段變態過程,而蜻蜓也很多,接著會進入到孟宗竹林步道,那裡環紋蝶會多到懶得去追逐拍照,而一些蔭蝶也開始出現不少,到達約一千公尺處,台灣獼猴,藍腹鷳,都有機會出現,而路旁還有許多的咬人貓與螞蝗,還有許多的燕山蛩等馬陸,爬山過程除了觀察更需小心認真的學習。
爬山是重新去認識土地與環境,認識萬物,學習人與自然環境萬物的共榮共存讓人與自然結合。
       





2016年11月29日 星期二

守護故鄉的大尖山

       我家是坐西朝東,所以時常就會被太陽曬到屁股,醒來走出大門,就看到面對我家的小山。對這座開始比較有印象時應該是國小三四年級時候,那時每年的某一天都要登高祝壽,然後在山上分壽桃,當然最重要的是第二天補假一天不用上課。
       九二一地震前,回到故鄉附近的斗六上班,在災後的重建過程中,只要休假日都會到這山頂上從事水土保持重建工作。家對面的小山不高,海拔只有1304公尺,比不台灣的百岳,與世界名山差距更大。但大尖山在台灣的歷史中也是相當有名,早在清乾隆三十三年(西元1768年),縣令李准的漢番界碑上,就有以大尖山蟾蜍嶺為界,山前屬民,山後屬番,不得越界。而大尖山也在日治時期設置一等三角由陸軍的「陸地測量部」於明治42年 (1909年點,後延續迄今。
      在九二一重建過程中,去了許多許多次山頂,那時候的山頂還是充滿自然的美,幾乎沒有什麼人工施作的痕跡,唯一有最早期的一等三角點標誌與白鐵做的一等衛星定位控制點,海把1304公尺,就靜靜的貼在山頂上,不像現在,太多的人工設施,甚至還做個跟墓碑很像的東西,我也很疑問,明明內政部把一等衛星控制點歸於本縣的古坑鄉,為何還說是嘉義縣境。
因為是一等三角點,所以視野良好,天氣好時可以俯覽整個嘉南平原與彰化縣,也可以遠眺玉山與前鋒等多座百岳。
       自己對故鄉的土地還是知道的太少,未來應該更努力去了解這塊的土地歷史文化與自然



2016年11月27日 星期日

雲端上的木馬古道

      木馬最早的記錄應該是三國時代諸葛亮發明的木牛流馬而來,主要是靠這運送糧草,後來演變在山區搬運搬運砍伐的木材,所以稱之為木馬。而華山屬於淺山,漢人移入甚早,早在清乾隆時代已經有官員治理,所以木材早就銳減,但華山地區發展出全台灣手工造紙的重鎮,砍伐的竹子需截斷成固定尺寸,然後剖開捆綁成一束束,浸泡於石灰池中,讓纖維軟化,所以有使用一種稱為柴馬的運輸工具,一個人一次可以抬三四捆已經剖好的竹子,運送到浸泡池中。
       雲林的石壁山區,海拔約一千三百公尺到一千七百公尺之間,而木馬古道則約在一千五百公尺左右,當地社區為發展觀光,重新整理了木馬古道,也在古道口營造了四個小小的生態池,並蓋了座竹炭窯。
       如果熱愛生態,小小的生態池是不錯的觀察熱點,在那裡基本就有一般中高海拔的泰雅晏蜓,黃基青蜓與青紋絲蟌,當然一般常見的普蜓也不少,每個生態池完全沒有水泥化,只有池與池之間的水路有點石頭的鋪設,算是很好的生態環境,池中台灣馬口魚也不少,盤古蟾蜍也很可愛,只要用心觀察,就會有不同的收獲。
       而木馬古道全長二公里多,坡度不大,適合親子散步,入口處孟宗竹林比較稀疏,植物也比較多,野生的百香果苗不少,可惜未能見到大顆的百香果,而秋海堂也不少,因為沒有住家,很難找到水源,建議自己隨身帶水與口糧,當然也可以利用秋海堂的花與莖解渴,鳥況也甚佳,生物多樣性還不錯。
        沿途還有許多竹炭窯的遺跡,大小不一,但都是靠近古道旁邊,以利孟宗竹悶燒成竹炭時,容易搬運,從遺跡來看,跟入口處的竹炭窯略顯不同,比較是簡單型式,當初做竹炭除了自己使用也提供買賣,賺取經濟來源,而入口處的是為發展觀光導覽解說之用,不能相提並論。
中徒有賞景臺,可以俯視石壁聚落與山下風光,如果雲霧襲來,就宛如神仙般的在雲端中意境。那區可以看到蝴蝶飛舞與泰雅晏蜓。接著繼續走,因為孟宗竹過密,草木已少,但有機會看到山豬與藍腹鷳,最後就到達所謂的天空之橋步道。
       天空之橋步道約一百多公尺,主要架設在台灣杉上面,採用在地的台灣杉建成,可惜的是走完之後就必須回程,雖然已到陵線旁,但無任何設施可以俯瞰山下風光,與休息談天的地方殊為可惜。








當然如果有時間,附近還有漂亮的九穹神木可以到訪,如果體力精神都很好,還可以嘗試石壁山與嘉南雲南,但山區容易起濃霧跟下雨,還是需要注意天氣狀況,因為地處山區,生物也多,請小心慢行,給自己與生物一條平安回家的路。

2016年11月20日 星期日

熟悉名字卻陌生的沙崙農場

       沙崙,一個熟悉名字卻又陌生的地方,民國七十年代初期,我住在沙崙旁邊的六甲聚落,唯一的沙崙印象,就是時常走那蔗田的農路去到關廟。
       早期住那裡是為了打工,賺錢學費,所以那幾年在高雄台南的交界區,是時常出沒,東到阿蓮關廟,北到麻豆善化,南到崗山茄定,西到將軍馬沙溝。
那時候只記得沙崙是塊廣大的蔗田,蔗田小路四通八達,稍不小心就會走錯路,反而其他讓我更有印象,每次到二層行灣裡,看到的都是雄雄烈火與烏黑的濃煙,空氣中充滿酸臭的味道,去到茄定海埔的口音也讓我到現在還印象深刻。而台南客運的廣播,則是讓我最感動的地方,因為是交通中心,客運一班班車次進來,而台語廣播造福了多少鄉村老人,這也是在很多車站看不到的景象,因為從小住山上,對海的嚮往很高,所以我都是颱風天跑去看海浪,有次去興達港還差點因為淹水而無法通行,相對的馬沙溝就比較可愛。
       七十年代時候,歸仁還沒有很大的發展,我住的六甲村,甚至連公車的班次都不多,旁邊通往大潭的路,是我要去阿蓮的必經之路,那條馬路跟現在完全不一樣了,早期最多出入的應該是囚車與警車,接著就是去面會的家屬與去武當山進香的香客。那時整個地區其實還算是典型的農村,附近認識的住家也幾乎以農耕為主,閒暇之於就是去沙崙農場打工,增加家庭收入。
       離開台南之後,人生到處漂泊,就算去到台南,也是因為要事而來去匆匆,如果沒有電影城,也許我一輩子再也不會踏上沙崙這塊土地,也就不可能重新認識沙崙的美麗與哀愁,這幾年來,才開始學習認識土地,認識台灣的美好,而影城帶給我的震撼,是為了炒地皮而要消滅農地的一個大事。
       老實說,我根本不相信影城的功能,現在的電影,融入許多高科技的手法,場景不會只有一次,而同樣的場景不會出現在其他的電影片中,很多場景都是拋棄式的搭建,用過即拆,所以我不知道蓋影城的意義為何,還是要蓋個全世界最大的空殼建築,提供拍攝電影時佈景搭設。
日前找了當地朋友陪同,帶我重新認識沙崙的美與看不見的未來,我們在牧草區,朋友跟我說搞了十幾年的滾牧草活動,以前根本沒人,今年突然發光發熱,我回達他,這何嘗不是好事,更多人知道,未來就會有更多人喜愛這裡,關心這裡。也看到剛播種不久的玉米田,還有西瓜田,更還有辛苦的農夫開著耕耘機在翻土,而小白鶴與烏秋,隨侍在後,找尋食物,朋友笑說,這塊土地的命運,就如黑的白的都是不離不棄,宛如充滿著無數的利益。
當然,沙崙我也不是要去學耕作,也不是想去看熱鬧,我想去的是去關心一下生活在這塊土地的萬物。
      水源是萬物之源,所以朋友帶我去到荒蕪人煙的崗山溪水域,一下切到何邊,就看到紅冠水雞,還有滿天飛舞的各種蜻蜓,順著河岸走了一小段,也看到很多的吳郭魚,還有斑龜,當然也看到早期的垃圾掩埋場,在河岸邊開始有崩落,掩埋的垃圾開始裸落出來,而上方也有造林,幾乎已成林,在這樣沒有人干擾的環境,應該生物多樣性很好的地方,可惜想看的地方太多,只能短短停留一小時就要換地方。
        這次的沙崙行,感謝朋友鼎力相助,讓我看到三十幾年前我走過的地方,而讓我心最痛的是花了大把銀子,號稱治水有功的大水溝,毫無自然與美感,人定勝天應該在這水溝幾年內就會看到破滅,而心情最複雜的是遇見的老農,眼神的無助,就讓我想起老農如浮萍,即將失去土地而沒有未來,宛如浮萍要在無水的環境中,不知何去何從。
       







沙崙農場,我不知何時才能再度親吻這塊土地,還是只能默默的憑弔,即將消失的環境與未來。

2016年10月25日 星期二

從飼養走向戶外,在自然中尋找夢想!

      不知道是我太懶,還是從小就住在鄉下,很多物種隨處可見,所以沒有養過生物,也懶得養物種。最近這幾年一直接觸環境教育,所有的觀察認識都是走到野外,所以看著很多人打著生態旅遊的採集捕捉團,都有股淡淡的哀傷。
       其實野生動物並非是不能採集,在野生動物保育法中規定,教學,研究調查均可採集捕捉,但要經過申請經主管機關同意,但法徒具形式,有多少人遵守規定,而政府亦毫無作為。
        現在台灣幾乎所有小學生都會飼養生物,但過度的採集捕捉是否會造成食物鏈的崩解,仍待長期追蹤觀察,而孩子的飼養,老師是否有指導,從物種選擇,到食材與環境營造,是否有學習到觀察與記錄,羽化之後是否有找到適合的野外環境野放,這都是老師家長孩子所需要對的課題。
多少人都喜歡寫下以蒼穹為幕,大地為床的浪漫,但事實上又有多少人真的嘗試過,在戶外看山川大地,日月星辰,看著幾乎都不認識的美麗動植物,都少人會去思考人與環境,人與萬物之間的關係,甚至會冥想,想未來,做個不一樣的夢想,大部份的人還是非常欠缺,因為都只活在當下,當下的高興就是人。
      在自然中找尋夢想,不是一定要學習認識多少物種,甚至成為專家,而是要讓孩子去找尋問題,發現問題,甚至如何解決問題,奠下未來學習成長的觀念,在台灣學歷至上的今天,相同的學歷還是會有不同的人生,不同的成就,而會有創造力與思考能力的人,才會更好。




2016年7月28日 星期四

生態學習之旅的我思與我聞


      這次南投的生態學習之旅,我看到的是,每個地方都是種植許多的高士佛澤蘭,吸引了許多斑蝶類的吸食,營造了許多生態豐富多彩的假象,在第一個地方,是看到許多年輕人回鄉努力的現象,但對生物的尊重與愛護還是有很大的空間。
     下午到所謂的生態休閒的農莊,看到人聲鼎沸,但環境髒亂無比,水中到處飄浮大型垃圾與保麗龍,水又其髒無比,生態池更佈滿了大萍,讓水的溶氧量不足,雖然園區號稱佔地四萬坪,生物多樣性真的是少的可憐,導覽解說也是工讀生,真的是是這不會,那也不會,把幾百年祖先引進埔里灌溉用水的大圳,講成是溪流,而且是渾然天成,未經人工任何施作,只有會阿諛奉承董事長的媽媽如何含辛茹苦的養育子女,一個打著生態休閒又缺乏環境認知的企業,我也不知道能走多久。
晚上去蓮華池,豎琴蛙可能很害羞,只聞其聲未見其者,但腹斑蛙與黑蒙西氏小雨蛙倒是不少,紅娘華也很多,也看到捕食青蛙,更碰到三個中興大學的學生,很認真的夜觀,讓自己又燃起希望,因為有更多年輕人的投入,台灣的環境生態未來才會有希望。
       第二天早上去的環境,是整理的不錯,但解說員不知是那裡訓練出來的神,把大家都當白痴,自認為亂說沒關係,一直傳出錯誤的訊息,如果所有遊客都很認真學習,未來不知道還要誤了多少人,我不知道何時埔里早已獨立於台灣之外,在埔里竟然有一百六十一種蜻蜓,而台灣竟然只有六十幾種,接著介紹一棵外來種的植物,說是綠斑鳳蝶的食材,然後說蝴蝶永遠只有單一性,幼蟲永遠只吃一種食材,我真的聽不下去了,台灣的生態旅遊導覽解說還是停在是認為大家都是無知的人嗎?
        我也會導覽解說,不會就說不會,那不是可恥的事情,人不是全能,窮其一生也學不完,但導覽解說是賦有教育的性質,真的是不要誤人子弟與自欺欺人。

      最後去活盆地參訪學習,只有那裡我才認為是學習的典範,退休教授為了夢想,堅持守在活盆地,而且用很誠懇與專業,讓大家學習更多的地質知識,在那裡,是二天行程真的讓我學到東西的地方,我雖然沒有去體驗活盆地的行程,但教授的一個多小時的上課,讓我受益良多,真的盼望台灣的生態旅遊能真的落實紮根,不是打著生態旅遊而只是為了錢,這樣的台灣旅遊品質也會更好,從業人員要強化自己的學能,而遊客更要學習成長,旅遊的目的是放鬆與學習,不是要走馬看花,拍完照就離開,沒有對土地有深刻的認識與愛,未來如何愛鄉愛土。
       







2016年2月21日 星期日

踐踏環境的生態旅遊

       這幾年,生態旅遊好像已經變成了口號,只要去到戶外,都稱生態旅遊,最近有不少人詢問要來華山從事生態旅遊,行程都有要求提供一些採集化石,或者是捕捉生物的行程,我不懂台灣的生態旅遊,是遊客認知不夠,還是所謂生態旅遊名師所造成。
       生態旅遊的目的是最小的環境力衝擊,最小的當地文化衝擊,最大的社區經濟效益,還有最大的遊客休憩滿意度。但台灣現在打著生態旅遊的人,幾乎只有重視到最大的遊客滿意度,好讓遊客來源,源源不絕,自己賺取最大的利益為主。
所以在網路上可以見到各式各樣奇怪的事發生,帶遊客抓昆蟲比賽,還有很多是去採集化石,還有以虐待動物為樂的方式。
       生態旅遊是希望永續的經營的模式,不是殺雞取卵的方式,如果愛惜自然環境與生態,就用心把美好帶回家,留下美好的回憶而,讓後來的人也可以跟大家一樣,在最美好的自然環境中旅遊,而



不是抓了多少生物與採集多少化石回家,然後當成炫耀自己的的方式,當這些東西,日復一日的被破壞,後人又豈能看到美好的自然環境。
       喜歡戶外,喜歡自然,喜歡生態,絕對不是壞事,但也請要學習尊重大自然,愛護大自然。很多人說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但大家有沒有覺得,最醜陋的也是人,台灣只要是有人去的地方,就會滿山滿谷的垃圾,然後花草樹木,生物與環境被破壞嚴重,當大家在批評426來台灣旅遊時,到處拿走珊瑚與奇石,大家是否想過自己出去野外時,是否也是一樣,大家都是嚴以待人,寬與律己,別人的行為都不對,但自己卻可以。
       如何學習尊重生命,愛惜土地,才是生態旅遊永續經營的方式, 我是不會採集,也不會捕捉生物的人,我也不懂生態旅遊,也盼望不要找我排生態旅遊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