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7日 星期日

走讀社區生活地圖


壹、計劃名稱及源起
社區營造是一種思想轉變,主要從營造「新的人」開始。尤其台灣隨著經濟成長,產業結構改變,而導致快速都市化的現象,傳統以家族為主的社會結構和倫理秩序瓦解。農村地區的居民因就業、就學人口大量外移,造成人口減少、老化,傳統產業與地方活力逐漸衰退,地方的文化特質和歷史遺產不斷消失;而都市地區則因人口大量集中,人際關係疏離,缺乏對社區的認同和對公共事務的冷漠,造成社會中充斥投機、自私自利、冷漠等氣氛。高度的經濟成長改變了整體台灣社會生態,對都市社區與鄉村社區產生不同的改變與傷害。如何找回傳統民間社會維繫倫常禮教秩序、凝聚共同意識的社會認同力量,平衡城鄉文化發展,發揮各地方、各族群文化特色,展現傳統文化特色,成為社會文化政策非常重要的課題。
因此,這是一場細膩而且又浩大的社會改造工程。所以,單純實質空間營造或文化活動,並不能完全算是社區營造工作的完成。真正重點是要在過程中累積社區成員對於公共生活領域的問題意識和參與經驗。而台灣近年來在社區推動的相關計畫中,社區所得到的不只是活動辦理的技巧。外來資源的獲得,或是物質建設的成果,而是行政人員、社區居民、專家學者等不同角色是否能從這些計畫中獲取成長經驗。是否能在公共事務參與協調中,慢慢塑造出獨立成熟的公民意識。因此,社區參與是三方人員共同參與和對話,藉以凝聚出社區願景與共識。
而本計畫的大華山生活圈位在雲林縣古坑鄉境,在三四百年的歷史中,是一個典型散村農村型社區,其範圍包含華南、華山,住戶約五百多戶,聚落分散在各地,包含華南、華山聚落,近年來社區的耕作型態一直再改變,從早期的梯田水稻、竹編產業到近年來的柑橘、咖啡、檳榔等,不斷的隨著時代在變化。唯一不變的是村落的就學中心「華南國小、華山國小」,一直是當地學生就學、居民聚會的場所。
因此,本計畫以學校和社區發展協會為中心,試圖建立以一個走讀社區生活地圖作為計畫主軸,也因為學校是社區中的正式組織,學校教育可促進社區發展;而社區是學校的外在環境,社區的結構,無論是人口或經濟結構,都會影響學校教育措施。。此外,面對廿一世紀充滿變動與挑戰的社會,教育不僅須配合社會變遷,掌握時代的脈動,也要引導,帶動社會進步,以迎向更美好的生活。教育並非等同於學校教育,所以,教育改革不能只在學校內進行,必須超越學校校園,將家庭、學校、社會三者結合,而社區即為三者融合的基本單位,所以「學校社區化,社區學校化」是推行社會教育的主流,也是當前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標之一。
準此,面對社區的問題,包含社區產業低迷、人口老化、人口外移,收入微薄等問題,造成學校學生超過二分之一薇弱勢家庭。因此社區聚落在近幾年的努力下,社區與學校攜手合作開始攜手合作,2006年以前,社區以咖啡產業帶動當地的經濟為主。2007年社區開始思考未來部落的走向,2007年底將地方閒置空間,改建成社區的學習中心;2007-8推動社區遊學課程,吸引近三千人次的造訪;2008年,結合社區居民開始關注社區的生活議題,包含髒亂點的綠美化、社區獨居老人的關注;為了更了解社區,學校和社區也開始進行資源調查,舉辦守護社區小種子的活動,這些都使的居民的互動與對社區的認同,明顯提升2008年底,社區和華南國小、環球技術學院推動守護嵙角溪計畫,榮獲可口可樂護溪獎。但是為了讓社區議題更生活化,本次主題以走讀社區生活地圖為主軸,試圖讓社區的議題生活化,在時間上,讓社區歷史文化,藉由社區地圖找回傳承;在空間上,整合資源、營造更優質的生活環境,同時也讓社區低迷的產業,藉由計畫得以轉型。
貳、社區背景、現況、組織與課題說明及分析
(一)社區背景
圖一 雲林縣位置圖
雲林縣位置台灣位於東亞花綵列島中樞,北接琉球群島,南臨呂宋島,地處大陸棚東南邊緣。四面環海,東有太平洋,南北介於東海和南海之間,隔著巴士海峽和菲律賓海相連,西則是隔著台灣海峽與大陸相望。而雲林縣位於台灣島中南部,東西寬50公里,南北長38公里,土地總面積為1,295平方公里,全縣共分為1市5鎮14鄉,縣治所在地為斗六市。雲林縣的地形十分平坦,除斗六市,古坑鄉及林內鄉等3鄉鎮市靠近山地外,其餘17個鄉鎮均位處平地,而全縣主要為濁水溪和北港溪流域沖積而成,加上山區、海邊環境,大致可分成四大區域。
大華山部落位在古坑山系的邊緣,處於古坑鄉東南隅。東與梅山鄉為界,西鄰崁腳村南接梅山北與永光村銜接。計畫內住戶約1000人。位於海拔100公尺至800公尺之間,是部落星散之僻遠山村,惟社區內道路四通八達,尚稱方便。居民多以務農為業,區域內栽植有椪柑、咖啡、麻竹、鳳梨、茶、檳榔、山蘇、蘭花等作物,相對於華山地區咖啡餐廳林立,華南地區仍保有較為純樸的感覺。
(二)社區現況
計畫內華山社區住戶約321戶人口1200人,總面積約654公頃。華南村約150戶人口370人,由於人口結構過於老化,加上少子化的影響,目前社區約2/5人口年齡超過65歲,加上1/5的人口年齡在20歲以下,因此,社區活力逐漸下降,加上咖啡產業逐漸低迷,因此傳統產業人口逐漸下降,居民外流情形嚴重,單親家庭比例達到學校學生人數1/3。
(三)組織與面對課題
華山村和華南村都有社區發展協會,由村長及社區代表擔任。由於社區居民忙於工作,因此對於公共事務的參與,大部分由學校和社區代表擔任招集,而村長也大多以學校為招集中心。目前由於區內居民的主要工作型態大多為務農,以檳榔、柑橘、鳳梨為主,部分居民經營咖啡餐廳,但由於收入不穩定,加上產銷結構不健全,因此經濟狀況較為貧困,因此,2006年村內領導者開始思索未來部落的發展方向,同時也開始凝聚全村共識。在2006年開始擬提計畫、2005年成立解說隊、同年積極參與其他社區的活動,吸收他人的經驗與優點。而在2007年的年初,開始召開村民會議,積極著手規劃部落空間概念,期以本身的優劣勢,參閱縣政府遊學計畫及戶外教學活動。加上配合附近的咖啡園區,相信能夠發揮村落的特點,營造出具有歷史情感的意象空間。
(四)情境分析
地理環境
1.交通便利,四通八達。
2.自然資源豐富,環境多樣性。
1.部落分散。
2.開發較為嚴重。
1.自然資源豐富,文化深度夠。
2.咖啡園區設立,外來移民進入。
1.咖啡園區發展過於快速,為注入造成產業結構失衡。
硬體設備
1.社區和學校之間的互動有落差,硬體使用較為不便。
1.校園空間配置得宜,動靜分明。
2.衛生室改建成社區產業文化中心,可凝聚社區共識及吸引遊客。

人力資源
1.學校教師學歷高,素質佳。2. 社區有近十五個中青代、初步已經參與導覽解說課程。
1.教師調動頻繁,流動率高。
2.人口老化嚴重。
1.發展探索活動有利於社區民眾參與。2.探索活動的發展,有利於商家的經營與轉型。
1.商家忙,農事時期人力應用較為吃緊。
社區參與
1.部份教師及居民熱心參與並主動招生。
2.具有專才,可以推動社區營造或技藝傳承工作。
1.大部份人口老化,社區較為分散。
1.藉由文化中心設立,激勵社區參與。
2.社區對學校意見一致,凝聚力強。
1.農忙,經濟較為困頓,參與度會減少。
地方資源
1.竹編、咖啡、柑橘、蘭花、茶園產業具足。2.具有潛力的華南咖啡園區。3.自然生態豐沛。
1.人力資源較為短缺。2.初期推動資金較為缺乏。
1.推展特色學校,以優良成果爭取地方資源。2.實施特色課程,培育文化傳承種子。
1.地方資源欠缺有系統與全方位的統整。

叁、計劃實施範圍

本計畫以華山社區和華南國小為中心,包含華南村雲208、209縣道、149縣道;華山村山腳部落、華山村松腳部落、華山村嵙腳部落、華山村龜仔頭部落)。為主要的計畫實施範圍。
整個計畫活動空間地點規劃如下:

n 社區環境改造與維護:
1.產業結合生態課程設計與推動(學校、農家和餐廳業者)
2.環境裝置藝術創作(在208縣道、學校、餐廳廣場)。
3.護溪計畫(嵙角溪)
n 社區資源應用:
1. 守護社區小種子活動(嵙角溪溯溪、華南國小咖啡課程、茶園生態景觀區賞鳥賞蝶、教育農園賞蛙、坪頂賞蝶、雲山小築賞螢等)
2.社區生活地圖設計與課程設計(整個區域,課程包含生態、社區建築、社區產業、社區技藝等)。
n 社區創意生活產業:
1.手工造紙(閒置造紙場、社區學習中心)
2.植物染(社區、學校)
3.植物素材藝術創作(社區、學校、餐廳廣場)
4.咖啡藝術創作
n 社區文化培植:
1.山林文學獎座(與餐廳業者合作,在各業者餐廳)
2.社區電影院(在華南國小、華山國小廣場)
3.找尋在地珍珠--達人(華山、華南社區)
4.社區護溪影像紀錄。

肆、計畫目標
社區係社會的基層單位,轄內包含學校、發展協會、村辦公室及各住家或營業者。她們位居社區當中,為社區組織中的重要成員。近年來,「社區意識」的覺醒,「生命共同體」理念之提倡,促使居處社區中的各單位也因此成為凝聚、建立社區意識的焦點;而社區發展貨總體營造,其實在培養一個新的人,此過程有賴一個社區組織內各團體共同朝向社區的願景前進。然而鑑於過往的經驗,我們必須體認社區發展即是一種教育過程,惟有藉教育及社區發展的參與過程,使居民瞭解社區發展的真諦,喚起居民的意識,體察自己的需求,進而從內部組織動員起來,經由教育、學習以強化社區組織功能,社區營造方能永續經營。
華山自九二一大震至今,已將近邁入第十年。再前幾年主要以社區家園重建,並帶動當地觀光熱潮為主軸,故咖啡園區、土石流教學園區相繼成立,然而在發展的過程中,組織面臨到成長的瓶頸,包含產業特色未能突顯,在地文化未能深植,因此以咖啡帶動當地經濟已見衰退。準此,如何透過在地文化的塑造,凝聚在地共識,並以文化讓當地的產業能夠重新思索經營的型態,這是本計畫主要的精神。因此本計畫走讀大華山社區生活地圖為主軸,預計以一年之時間,透過主目標的規畫與子目標之實踐,營造一個社區參與、資源整合、產業轉型的經營模式。其分項層次如下表。
(一) 社區環境改造
(二) 社區資源應用
(三) 社區產業創新
(四) 社區文化培植

社區環境改造
2008年主題
走讀社區生活地圖
熱情(passion)、想像(imagination)、創造(creation)、夢想(dream)
社區產業低迷、人口老化、人口外移,隔代教養、單親家庭收入微薄
1. 產業結合生態課程設計與推動。
2. 環境裝置藝術創作。
3. 護溪計畫


1. 守護社區小種子活動
2. 社區生活地圖設計與課程推動。


(1. 手工造紙
(2. 植物染
(3. 植物素材創作
(4. 咖啡藝術創作


1.山林文學獎座
2.社區電影院
3.找尋在地珍珠
4.社區護溪影像紀錄。
圖一:初期計畫架構圖
問題
社區資源應用
社區產業創新
社區文化培植
策略
具體
活動
願景
營造出自然與人文對話的華山社區
伍、操作策略與內容、方法
單就一個社區而言,其基本組成包含人員(教職員生與社區人士)、環境(建物、校園生態、社區)與運作(行政、教學、研究、服務等)。因此在探討社區永續發展之執行計畫或策略時,上述三大組成是必須一一檢視,同時,擴大來看,跨社區的合作與互持、與民間機構合作、向政府機構爭取經費等,皆在社區營造的範疇之內。

就人員組成上,在推動永續發展的過程中,每一成員都可以在其位置上發揮應扮演的角色。例如:居民可以透過探索活動學習永續環境的意涵,社區人士介入永續校園發展可以成為社區總體營造的一部份,學校可以成為政府和居民溝通的橋樑。三方的配合可以完整的呈現舊部落發展的新契機。
貳、凝聚社區共識與願景、架構參與基礎
壹、認識社區、建立社區意識
社區資源調查、社區議題、危機意識的啟發
規劃參與工作、整合資源、社區三方方向討論,紀錄、出版社區歷程
參、全面主動參與社區公共事務,促進社區永續經營
發表、展現地方特色,進而經驗模式移轉
一、 社區環境改造:藉由參與凝聚社區共識、提升社區榮譽感。藉由產業與生態的結合使咖啡業者注入其他元素(主題餐廳的營造)。
二、 社區資源應用:透過資源調查了解當地特色,進而保護當地資源。透過遊學方式,讓社區以可應用環境資源作為社區另一永續發展的來源。
三、 社區產業創新:讓當地的產業(咖啡、植物染、造紙、農產品),透過創新課程及做法,讓產品產生另一價值。
四、 社區文化培植:以山林文學喚出居民對環境的關懷;以社區電影院的方式促進社區對話;找尋在地珍珠,以紀錄社區人物;社區護溪影像紀錄,以傳承該地努力的歷程。

陸、相關行政配套措施
本計劃在執行過程中必須在學校行政、社區居民、社區行政共同配合下才能達成目標,為了達成此以目標本計畫具體制度如下:
本計劃在執行過程中必須在學校行政、社區居民、社區行政共同配合下才能達成目標,為了達成此以目標本計畫具體制度如下:
(一)學校行政:學校擬定總計劃,以學校為中心,在總計劃的監控、聯繫以及執行考核、經費核銷機構。
(二)社區居民:計畫的規劃、執行,並依照執行進度執行計畫與檢討。
(三)專家學者:提供規劃方向、計畫轉寫指導、計畫執行顧問以及共同參與未來營運。
(四)社區行政:村長、村幹事、鄉公所以及社區義工、愛心家長等共同參與規劃,並執行計畫內容等。
柒、預估計劃時程


捌、民眾參與的現況、構想與方法
華山社區由於工作大多務農,因此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居民並無假日。一般休息大多在中午。因此,民眾參與並不踴躍。初期再經營社區區塊時,面臨到一些問題,因此,擬定社區弱勢關懷為主軸。2006年十月,以「橘子紅了,你我的心都熱了」,幫助弱勢家庭促銷橘子。自此,社區參與慢慢增加。隔年,結合學校送愛心便當給社區老人、發展關懷老人課程等。一一打動社區居民的心。2007年三月以後,推動咖啡本位課程,結合商家進行課程的推展,開始和業者接觸,四月推動生態課程,結合當地螢火蟲、蛙類、溪流課程,以遊學的方式,結合居民讓居民參與帶隊解說,以增加居民受入。六月,在深入文化產業,以炒咖啡、木雕竹編等課程,結合商家閒置空間,帶入遊學人潮,開始居民參與人數增加,六月底,參與居民陸續增加。
共同研擬解決策略
衛生室改造規劃與建置;伴手禮、社區學習中心的建置
社區環境改造強度
社區問題的呈現
導覽課程培訓
結合商家進行活動設計
居民課程規劃討論
目標:人文生態社區的建立
居民參與會議
經濟收入等活動因此,本計畫以社區文化為主軸,結合經濟發展的生態旅遊的方式,並配合各種活動讓居民參與。如成立讀書會、討論會等。
社區活動的執行
目前團隊
玖、預期效益及具體評估指標
(一)預期效益
(1)完成社區資源調查報告1份【2009年12月完成】。
(2)完成社區裝置藝術設置三處【2009年12月完成】。
(3)讓社區(學校、居民、業者)有對話的空間並有20次以上交流【2009年12月完成】。
(4)完成自然與人文對話的社區摺頁【2009年12月完成】。
(5)成為區域重點社區,成為雲林縣遊學場所,預計遊學人數3000人、社區攝影展一場、一場主題展、產業課程設計一本【2009年12月完成】。
(6)完成找尋在地珍珠—達人手冊乙份並印刷5000份【2009年12月完成】。
(7)社區導覽人員培訓【2009年6月完成】。
(8)能設計且執行出對弱勢學生、居民活動【2009年12月完成】。
(9)透過餐廳業者進行主題展,預計參觀人次達到5000人次。
(10)執行護溪計畫,成立護溪尋守隊,拍攝護溪影像紀錄一捲。
(11)社區電影院10場,並進行社區對話。
(12)舉辦全縣守護社區小種子活動。
(13)文學講座5-10場。
(14)產業結合生態活動試驗1-3場。
(15)創意產品研發。
(二)後續社區效益
(1)提高社區參與度,達成社區自主參與。
(2)增加社區居民經濟受入,有利於咖啡業者轉型。
(3)提供社區居民對環境覺知程度,有利於未來社區改造深度參與。
(4)透過閒置空間的改造,有助於居民凝聚共識。
(5)結合戶外教學及在地遊學課程,一年預估有100萬以上的經濟效益。
(6)結合生態資源,有效的讓居民知道目前社區環境惡化(餐廳廢水、檳榔園林立,思考未來如何規劃自己的住家環境)
玖、經費細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