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9日 星期二

守護嵙角溪

我們的島/守護嵙角溪
2009/09/21
【公共電視台/林燕如/採訪撰稿;攝影/張光中】

在拍攝嵙角溪的過程,讓我想起一個故事:「有天某人送了A一束花,為了搭配這束花,A開始整理桌子,慢慢地覺得四周環境不適合,也跟著打掃環境,越改越多,最後整個住家,甚至是社區都全盤改善了。」在我的感覺,嵙角溪的復育也是如此。雲林古坑鄉華山村的居民們,透過嵙角溪的原始風光,重新領會自然的美好,也反省華山以往商業模式操作下對環境的傷害,他們透過共識,推動生態旅遊,讓華山走出咖啡以外的另種風貌。





雲林縣古坑鄉華山村有兩條溪流,一條源自大尖山,叫華山溪。921地震後,山上土石鬆動,一場豪雨讓土石流沿著華山溪而下,沖毀了房舍,於是水土保持局在華山溪設置三道梳子壩,層層把關,避免災難再次發生。


另外一條源自二尖山的嵙角溪,上下游都被整治了,只剩下華山村這一段還保有自然景觀。當時,當地居民也認為,要做整治工程才會有保障。但在還沒有施工之前,有一天,華山村民蔡耀仁經過嵙角溪時,意外發現原來還有一段這麼原始的溪流,野溪的美好讓蔡耀仁讚嘆不已,用相機記錄下畫面。


華南國小校長陳清圳看到蔡耀仁拍的相片,覺得嵙角溪正好可以做為環境教育很好的起點,決定展開搶救行動。但是要如何扭轉當地居民的印象?陳清圳從教案著手,讓社區的孩子對家鄉居民進行簡報,蔡耀仁的兒子蔡仁軒,當時正在唸華南國小五年級,負責這項工作,他說出了自己對嵙角溪的觀察。


在場聆聽小朋友簡報的吳登立,是華山社區發展協會的理事長,也是水土保持局志工,當初也認為水泥工程才是保障身家安全的做法,但是在一次的溪流體驗課程中,他的想法有了改變。他看到自己念國小一年級的兒子,在嵙角溪玩水玩得很開心,吳登立說:『我突然覺得保有一個淨土,讓孩子可以體驗我們,捉魚捉蝦玩耍的那個年代,也很好很不錯』。


一個心念轉變,讓吳登立加入搶救行列,他並且說服其他擁有河床土地的地主不要做整治工程,終於擋下開發的腳步,讓這一段的嵙角溪保有自然原始的樣子。


其實921地震後,雲林縣古坑鄉積極推動台灣咖啡,重振地方產業,華山村連續幾年都舉辦台灣咖啡節活動,在媒體的推波助瀾下,順利打響台灣咖啡的名號。華山成名之後,種種建設不斷湧入華山,但是越演越烈的觀光人潮,卻也讓華山的環境壓力日趨增加,當地居民生活品質變差。在環球技術學院環境資源管理系教書的陳泰安,看到華山村發展觀光下的隱憂,認為長久以後對華山會是個傷害。





在理念契合下,陳清圳、吳登立和陳泰安,這一群人就從嵙角溪開始,結合學校、社區和當地資源,設計一套屬於華山的生態旅遊。嵙角溪豐水期可以溯溪、枯水期也能認識溪底的自然生態,像是溪底的化石、魚類、螃蟹等等。


當夜晚來臨,華山不再只是強調能看到幾縣市的夜景而已,遊客透過導覽,多了不同的選擇,可以認識華山的夜間自然生態,往往不用一個小時的時間,就能看到七八種蛙類來報到。


未來除了帶大家去認識華山的自然生態外,他們也希望結合古坑的咖啡歷史,把屬於古坑的咖啡文化傳承下去。這一路推廣下來,對他們來說,好不容易讓社區居民凝聚共識,今年四月更正式成立河川巡守隊,為守護溪流而奮鬥。


但八月份的莫拉克颱風來襲,大尖山又爆發土石流了。幸好,經歷過921,華山村民對土石流早有警覺,災害來臨時自有一套應變機制,能夠在短時間內就撤退全部的村民。


為了華山的未來,華山村民總是不斷地在調整自己的方向,學習和大自然共存。災後重建的華山,從不同的困境中努力找出路,而這一群人跟華山的故事,也還會繼續發展下去…


側記
莫拉克風災過後,華山社區自己召開了會議,評估如果同樣的雨量下在華山該怎麼辦?他們判斷後決定修改現行的撤退標準,而原有的撤退中心也要移到更高的地方,就是因為這樣的危機意識,才能讓華山村減少災害的發生!我們往往很容易因為蓋了堤防或是做了擋土牆、梳子壩等人工設施而放鬆警覺,以為人定勝天,但實際上往往未必真是如此。


●本文轉載自公共電視台「我們的島」節目──第523集「十年‧九二一」。本集將於9月21日週一晚間23:00~24:00播出,9月26日早上11:00~12:00重播






本 著作 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2.5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社區快蒐
社區小故事 相簿 影音
社區剪影

2010年3月1日 星期一

日月潭纜車隨想

貓空纜車因風災大雨造成塔柱基礎傾斜,經勘查判定有危險之虞,停駛至今已一年半。日月潭纜車從去年12月試營運後立刻造成蜂擁的人潮湧現,一直延續到今年春節期間,相信纜車熱潮將會持續一段時間。
九族文化村與日月潭國家風景區對照劍湖山與華山咖啡園區的關係是一樣的,彼此都有相輔相乘的效果。唯一不同點是日月潭由政府管理,華山咖啡園區乃是私人投資個別經營,資源不若政府來的充裕。
華山是不是也應該做一些硬體建設來招睞遊客?之前聽聞華山要蓋吊橋,跨越華山溪?竹山因為天梯的設計是世界唯二的階梯式吊橋,配合太極峽谷自然天成美景,再次掀起全台一股觀光熱潮。究竟一處觀光區的發展,必定要依靠新穎的建築來提升自我的知名度,才會有豐厚的經濟收入,抑或可以有其他選擇。採低投資創造高獲益的結果是否可能?
就我個人的看法,目前日月潭纜車的觀光效益遠大於運輸用途。日纜花費近10億元新台幣,如此高額的投資是一般民間企業難以抗衡的,政府單位的投資較不受營運好壞的影響,政府不太可能倒閉。民間企業進行大金額的投資如果不是大企業,不能盡快回收即面臨資金周轉的問題。當初台塑集團發展汽車工業,當營運無法達到預期目標時,一樣必需壯士斷腕,結束營業。類似這種大規模的投資不是華山任何一家業者可以嘗試的。
任何觀光區的建設都一樣,一定要跟當地的地景景觀或產業特色相結合,運用現有的資源搭配現今環保節能的設計理念,創造獨一無二的特色建築,必定可以吸引廣大的消費人潮前來觀光。北投圖書館便是一例,圖書館建築獲得九項友善環境指標,雖然是文教場所,但北投溫泉區是觀光地區,有特色的建築照樣成為遊客來到北投必遊的景點之一。
華山咖啡式微是不爭的事實,如何再造華山觀光新風貌,除了經營者要有巧思,創造或設計出新穎的產品,周遭環境景觀的綠美化一樣重要。或是提出共同構想,優先創造自我價值,讓政府願意投資,在華山建設新建築或新地標。有了吸引遊客上華山的理由,人潮一多,業者的收入自然增加。華山的未來仍有許多值得思考與發展的方向。